今日正式啟幕!“正心造物 ? 弦音不輟” — 王志強斫琴作品展
2020-10-11 09:34:37 作者:93號院博物館 已瀏覽次

琴棋書畫,“琴”居首位。琴之音,琴之藝,琴之形,深深契于中華文化的靈魂之中。古有伯牙鐘子期“高山流水覓知音”的千古美談,今也有武俠作品《笑傲江湖》中撫琴仗劍的琴心劍膽。2003年11月7日,中國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古琴,斫木為骨,扭絲為弦,不僅是樂器,更是文人之風,君子之禮。琴的音律平穩節制,從容淡雅,崢嶸且含蓄,正是我國數千年文化沉淀的中和、簡靜之美。古琴的制作工藝、彈奏技巧、曲譜記錄、演奏儀式、傳承體系、文化思想共同組成了傳承千年的古琴藝術。
今天,由93號院博物館、易道琴坊主辦,中國文物網、北京之文明德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協辦的“正心造物 ? 弦音不輟 — 王志強斫琴作品展”在93號院博物館正式啟幕,給了觀眾們一個親身領略古琴藝術的空間。

王志強,字逸道琴者,河北滄州人,當代斫琴明師、古琴美學與藝術實踐家、中國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進會首席斫琴師兼首席古琴演奏家、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古琴高級指導教師、逸道琴會創辦人、易道琴坊創辦人。王志強受九嶷派琴家楊青先生啟蒙,接觸到古琴藝術,求教于古琴演奏家賈建軍先生,后師從虞山吳氏古琴演奏家余青欣女士。2019年,王志強正式拜中國禪畫藝術家張大華先生為師。王志強浸淫古琴藝術十余年,多次受邀參與國內外文化交流活動,參加國內及國際重要文化表演,其親手斫制的古琴被多位外國元首、中外收藏家及中外博物館珍藏。


今天的開幕式以一曲《半山聽雨》悠揚啟幕,琴師王富榮女士為嘉賓們撫琴彈奏,舒緩優雅的琴音縈繞在北京古街的四合院里,清心靜靈,卻又動人心魄!
主持人大惟老師是一位語言學家,絲絲話語,娓娓道來,妙語連珠,佳句迭出,令嘉賓如沐春風,如賞佳作,如遇知音。

王富榮女士在展覽開幕式上彈奏琴曲

主持人大惟老師
王志強老師與嘉賓們分享了他與古琴的淵源,他對琴材的癡迷,他對制琴古法的堅守,他的熱愛,他的執著,他的才藝深深打動了每一位聽眾...
他引導大家鑒賞古琴,了解古琴制作的詳細技藝。并用他親斫的古琴,為大家帶來古琴經典名曲《流水》,水流之勢,水融之柔,忽緩忽急,時放時收,漸入佳境,漸引人癡。。。

斫琴明師王志強老師和嘉賓分享琴事

王志強老師帶領現場嘉賓了解古琴藝術

王志強老師接受北京電視臺、新華社等媒體采訪

王志強老師撫琴演奏古琴名曲《流水》
疫情之后社會復蘇,93號院博物館盛裝重啟,作為主辦方之一,為大眾傾力打造本次展覽。93號院博物館館長藺熠先生出席了今天上午的展覽開幕式并致辭。

93號院博物館館長藺熠在開幕式上致辭

93號院博物館館長藺熠接受媒體采訪
93號院博物館位于北京市傳統文化核心區琉璃廠地區,利用首都老城老胡同老院落的騰退空間改造而成。作為一家公益性小微博物館,93號院博物館一直致力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推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百姓生活之中。自2014年開館以來,博物館與百余位非遺傳承人及藝術家們攜手,為不同年齡階段的傳統文化和非遺愛好者們舉辦了數百場展覽、非遺藝術體驗和學習交流活動,為數萬名中外非遺文化愛好者提供了與非遺傳承人面對面學習、交流的機會。隨著博物館的知名度越來越高,很多年輕人和父母已將93號院博物館列為首都北京的特色博物館打卡地。

93號院博物館展覽現場

93號院博物館展覽現場
本次展覽另一雅事,王志強老師將他的精作“師曠式古琴”贈予93號院博物館,由93號院博物館永久收藏,館長藺熠親頒收藏證書,必尊雅意,妥為珍藏!

王志強老師講解“師曠式古琴”

93號院博物館館長藺熠與王志強老師
此次展覽,觀眾能近距離觀賞到王志強老師親斫的、享譽國際的19把名琴。其中伏羲式琴“霄宇真炁” 琴音古樸清潤,底板選材為沉香木,面板為百年金絲楠,琴身部件以小葉紫檀及翡翠制就,整琴制作周期兩年,工藝精湛。

志強手工斫琴:伏羲式琴“霄宇真炁”

志強手工斫琴:伏羲式琴“霄宇真炁”
另有作品“蕉葉琴”,和“混沌式古琴”,兩張古琴的琴形為明代審美風格,琴材選自蘇州北寺塔明代萬歷年古建杉木老梁,純天然生漆源自陜西安康,琴身部件由黑光檀制就,音色蒼勁、芳幽。在斫制“蕉葉琴”及“混沌式古琴”時,王志強使用了大量原礦朱砂。朱砂為極陽之物,在中國文化中被視為鎮宅、避煞、開運、祈福納財的吉祥物之一。

志強手工斫琴:蕉葉琴

志強手工斫琴:蕉葉琴

志強手工斫琴:混沌式古琴

志強手工斫琴:混沌式古琴

志強手工斫琴:混沌式古琴
中華文明中,古琴代表著中國文士君子的風骨,是中國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征。在93號院博物館“正心造物·弦音不輟——王志強斫琴作品展”上,觀眾可親見斫琴明師的匠心作品,充分感受琴文化恬淡、和雅之風采,體會中國古人“以琴會友”的高雅情懷!


中國文物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來源:中國文物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版權均屬中國文物網所有,轉載時必須注明“來源:中國文物網”,并附上原文鏈接。
二、凡來源非中國文物網的新聞(作品)只代表本網傳播該信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見后30日內聯系郵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聞速遞
- 2019年11月中國文物藝術品市場分析報告
- “東方之華—花絲鑲嵌精品珠寶展”正式啟幕
- 2019年10月中國文物藝術品市場分析報告
- 讓文物“活”起來,各大博物館有所作為
- “國潮”趨勢中,年輕人是“弄潮兒”
- 大家鑒寶—老窯瓷博物館公益鑒寶活動圓滿舉行
- 老窯瓷博物館公益鑒寶活動報名開始了!
專題視點MORE
原創推薦MORE
- 大家鑒寶—老窯瓷博物館公益鑒寶活動圓滿舉行
- 曜變之旅
- 面人兒來到北京八中素質班
- 規范市場 標準先行
- 第五屆93號院博物館迎新廟會隆重開幕
- 菖蒲河園,一襲釉色染枝頭
- 創想與塑造,之文課程走進太原市第六十四中學校
- 龍泉琮式瓶
- 給人好運的錦鯉,竟藏著這么大的秘密?
- 音可通神,鼓舞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