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夕云:一壺香茗一春秋,一件美玉一問候
2019-12-05 13:32:30 已瀏覽次
小書房里茶香四溢,王夕云依舊翻閱著古籍,執著地在字里行間尋找著解讀古玉的線索。從教師崗位上退休以后全身心地投入到古代玉器研究工作中,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收藏家鑒賞家的王夕云走過了他收藏古玉的第35個年頭。

王夕云的書房——“青黎堂”一瞥
王夕云,上海市人,中國文物網古代玉器特約撰稿人。中國古玉研究專家,著名的收藏家、鑒賞家。中國古玉研究會副秘書長。陜西省西安市傳統文化研究會玉器專業委員會主任。廣州南方職業培訓基地高研班特聘專家。2009年曾協助指導拍攝電視劇《玉魂》。2013年由上海市政府出資,完成《玉道藝衡》古代玉器專著,展示了他和學生們的古玉藏品,涵蓋了自新石器時代,歷經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唐宋元明清歷朝歷代的玉器共450件。

古玉收藏家 王夕云
王夕云與古玉緣起于一份愛的禮物。35年前,為了給夫人尋找一個特別的生日禮物,他在上海的小茶館中第一次淘到了一塊精美的古玉。古玉的美麗讓王夕云一見傾心,從此便走上了漫漫的古玉收藏之路。王夕云說,收藏是一種文化。中國的玉文化,琢下了東方華夏民族的生命歷程、喜怒哀樂和人文思想的年輪。中華民族愛玉、敬玉、崇玉的歷史悠久,從上古先民直至近代,人們對玉均情有獨鐘。中國在各個時期都遺存有一批極具時代特征及歷史研究價值的代表性器物,大體上有史前的古陶器、商周的青銅器、戰漢的漆器、隋唐的金銀器、宋元明清的瓷器等。這些器物雖然在歷史長河中各領風騷,卻沒有一種能像玉器那樣經久不衰,長期受到人們如此的寵愛。這是世界上任何其它國家和地區所無法比擬的。縱觀歷代古玉,多以自然、力量、人性等為主題,它們以豐富而夸張的視覺形象傳遞著經久不衰的激情與活力。凝重的重環紋、頑皮的勾云紋、飄逸的蟠虺紋、多姿的螭龍紋……這些極具生命力的紋飾總能使人精神為之一振。它們把天上與人間聯系在一起,把自然與精神通過圖案線條歡快地、如癡如醉地演繹出來。

西周早期 玉斝
中國的玉文化,有著8000年的歷史,已經成為中國文化中最具代表的藝術品之一。玉是原始圖騰、頂禮膜拜的信仰之物,是歷朝歷代皇家青睞之器,是流行于文人墨客中最有趣味的雅玩。王夕云心醉于古玉,他認為玉器是中國彌足珍貴的文化名片,其中蘊含著十分美妙而奇特的境界。在學習與了解玉文化的同時,也就對中國古代歷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體會。中國古人信奉《易經》上所說的“一陰一陽之謂道”。古代玉器紋飾線條也憑借一虛一實、一明一暗的流動線條表達出來,這體現了一種寧靜而致遠的文化基因,傳達著古人理想和信念。

唐代 力士
作為收藏界中有名的“宅男”,王夕云幾乎所有的空閑時間都泡在自己60平米的收藏室中與古玉為伴。用他的話來說,他研究古玉其實并不單單只是為了收藏與欣賞,更多的是一種文化情結與家國情懷。王夕云認為,歷史文化可以口述相傳,可以文字記載,可以實物佐證,收藏就是通過實物來佐證歷史。文明的坐標是由文物來標識的。文物的文化、藝術和科技水平標注了文明坐標的高度。他說,我們在收藏古玉的過程中,應以古玉為媒介不斷探尋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基因,并借由古玉來領會和體悟古人的思想與情感。這才是真正的古玉藏家應該做的事。

清乾隆 玉瓶
中國文物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來源:中國文物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版權均屬中國文物網所有,轉載時必須注明“來源:中國文物網”,并附上原文鏈接。
二、凡來源非中國文物網的新聞(作品)只代表本網傳播該信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見后30日內聯系郵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聞速遞
- 2019年11月中國文物藝術品市場分析報告
- “東方之華—花絲鑲嵌精品珠寶展”正式啟幕
- 2019年10月中國文物藝術品市場分析報告
- 讓文物“活”起來,各大博物館有所作為
- “國潮”趨勢中,年輕人是“弄潮兒”
- 大家鑒寶—老窯瓷博物館公益鑒寶活動圓滿舉行
- 老窯瓷博物館公益鑒寶活動報名開始了!
專題視點MORE
原創推薦MORE
- 大家鑒寶—老窯瓷博物館公益鑒寶活動圓滿舉行
- 曜變之旅
- 面人兒來到北京八中素質班
- 規范市場 標準先行
- 第五屆93號院博物館迎新廟會隆重開幕
- 菖蒲河園,一襲釉色染枝頭
- 創想與塑造,之文課程走進太原市第六十四中學校
- 龍泉琮式瓶
- 給人好運的錦鯉,竟藏著這么大的秘密?
- 音可通神,鼓舞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