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舞劇拿什么送給世界
2018-12-27 13:10:18 來源:中國文化傳媒網 已瀏覽次
2018年接近尾聲,中國舞蹈最高獎“荷花獎”舞劇評獎與北京舞蹈大賽舞劇、舞蹈詩評獎相繼舉辦,這是對一年來中國舞劇作品的總結式回望。
這些年,無論專業領域涌現的人才與新作,還是全國遍地開花的舞蹈培訓機構,甚至是街頭巷尾群眾自娛自樂的廣場舞,都證明我們離舞蹈越來越近。在專業領域,短短兩三年間,保守估計全國新創舞劇超過70部。僅2018年,北京舞蹈大賽舞劇、舞蹈詩評獎26部作品報名,“荷花獎”舞劇評獎36部作品報名,從創作數量、各種文化藝術基金的支持力度來看,舞劇業絕對是繁榮的。
近些年舞劇的創作大致分為兩類,一類迎合時代, 與當代呼應;另一類恪守古典,強調傳承性。但是在“快”文化盛行的當下,還未出現像《紅色娘子軍》《絲路花雨》這樣的經典之作。普通觀眾與“舞劇”依舊有距離,中國舞蹈人仍任重道遠。
當然在當下創作的舞劇里,我們也經常能夠看到藝術家的閃光點。或傳遞一種情緒,或營造一種氛圍,或傾訴一段心事,或表達一個觀點,嘗試著進入觀眾的精神世界,來一次曲徑通幽的心靈溝通。
年末這兩項評獎中,有一些作品的題材關注平凡人物。北京舞蹈學院的《井岡·井岡》避免了“高大全”式的唱高調贊頌,選擇用一對紅軍夫婦的感人故事,映射戰爭的殘酷、革命的偉大,以及人性的光輝;北京物資學院的《運》由非專業出身的大學生出演,將視角聚焦于運河岸邊的普通人家,在他們身上折射出了時代的變遷,以及中國老百姓質樸的形象。我們在這些舞劇作品中看到了不同時代“小人物”的美好。
在現代的舞劇里我們經常能夠看到自我救贖的主題,脫胎于古典文學名著《西游記》的《悟空》,改編自中國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之一的《梁山伯與祝英臺》,取材于蒙古族民間故事《馬頭琴的傳說》的《永遠的馬頭琴》,這些作品或來源于名著或取材于傳說,卻都沒有拘泥于講述故事,而是通過肢體的語匯進一步深入表達創作者的精神追求。
此外,還有一些作品圍繞著真實的歷史人物展開,如《昭君》《花木蘭》《大禹》《草原英雄小姐妹》等,相信這些作品的編導在創作過程中都糾結過——如何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由內而外將既定人物打碎重組。
一直以來,“舞蹈”這種藝術都被認為是陽春白雪,只是邊緣的、少數人的藝術,長于抒情短于敘事,往往給觀眾以抽象難以理解的印象。如何突破流于表面的肢體美感而深入表達作者的思想內涵,并能夠引起觀者的共情,一直以來都是舞蹈創作者的難題,也是不懈努力的方向。我們很欣喜地看到創作者有意識地走出自說自話的局限性,雖前路依舊漫漫,但好在我們已在路上。
最后,用泰戈爾的一句話與當代舞蹈創作者共勉,“你們有什么是可以從自己的民族里拿出來,送給這個世紀的禮物,你必須要回答這個問題,你知道自己的內心,你知道你自己的文化,你們史冊里最永久的是什么。因此我竭我的志誠懇求你們,不要走錯路,不要惶恐,不要忘記你們的真心和真性。”
責任編輯:思思

中國文物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來源:中國文物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版權均屬中國文物網所有,轉載時必須注明“來源:中國文物網”,并附上原文鏈接。
二、凡來源非中國文物網的新聞(作品)只代表本網傳播該信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見后30日內聯系郵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聞速遞
- 2019年11月中國文物藝術品市場分析報告
- “東方之華—花絲鑲嵌精品珠寶展”正式啟幕
- 2019年10月中國文物藝術品市場分析報告
- 讓文物“活”起來,各大博物館有所作為
- “國潮”趨勢中,年輕人是“弄潮兒”
- 大家鑒寶—老窯瓷博物館公益鑒寶活動圓滿舉行
- 老窯瓷博物館公益鑒寶活動報名開始了!
專題視點MORE
原創推薦MORE
- 大家鑒寶—老窯瓷博物館公益鑒寶活動圓滿舉行
- 曜變之旅
- 面人兒來到北京八中素質班
- 規范市場 標準先行
- 第五屆93號院博物館迎新廟會隆重開幕
- 菖蒲河園,一襲釉色染枝頭
- 創想與塑造,之文課程走進太原市第六十四中學校
- 龍泉琮式瓶
- 給人好運的錦鯉,竟藏著這么大的秘密?
- 音可通神,鼓舞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