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琮式瓶
2018-11-20 10:54:54 來源:中國文物網 已瀏覽次
琮式瓶始見于宋,一般認為始現于南宋,至于北宋是否已有琮式瓶生產,說法尚不統一。琮式瓶是仿照周代玉琮外型并加了圈足和底而成,南宋時期的官窯與龍泉窯有燒制。

圖1 良渚文化晚期方柱形玉琮 江蘇草鞋山出土
宋代仿古之風盛行,且手工業繁榮和程朱理學文化氛圍濃厚,為工匠造物提供了審美觀念引導,器物的造就匯聚了文人與民間的情趣與巧思。琮,最早出現于《周禮》、《儀禮》,具禮玉、瑞玉的功能含義。《周禮·春官·大宗伯》曰:“以玉做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儀禮·聘禮》:“享君以璧,享夫人以琮。”《說文解字》釋曰:“琮,瑞玉,大八寸,似車釭”。《白虎通德論 文質》釋曰:“圓中、牙身、玄外曰琮。……內圓象陽,外直為陰”。其中“玄”釋為“方”,也就是說琮的形狀是外方內圓,器身如同齒狀。玉琮的功能用途有多種解釋,主流的觀點是玉琮是遠古時代巫師祭祀神明祖先的用玉,兩周時期更多的用作斂尸、安葬。但是玉琮一直延續著禮玉、瑞玉的含義。
儒家對玉重視,玉是承載儒家仁德思想之器,也是儒家君子的象征。君子以玉比德,更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的講究,玉的文化屬性已經遠遠超過其物質屬性。瓷器在發展過程,表現出明顯的尚玉傾向,原因是多方面的,瓷器燒制技術的改良,使得瓷器進一步向高溫、精細、潤澤方面發展,燒制者也有意燒制類玉的瓷器,這樣既彌補玉器的不足,也滿足人們的愛玉之心。越窯青瓷被陸羽稱為“越瓷如玉”,景德鎮青白瓷有“顏色比瓊玖”。在程朱新儒學盛行、士階層地位得到極大提升的宋代,追求溫潤、淡雅的審美文化成為主流。因此溫潤的玉質最是符合此時的社會審美趣味,同時也影響器物造型方面的仿玉器之風,琮式瓶便是其中的代表器型。就已知的資料來看,宋代琮式瓶存世數量較少,其中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英國大衛德基金會、臺北故宮各收藏一件官窯琮式瓶,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一件龍泉窯青釉琮式瓶。此件龍泉窯琮式瓶高25.2cm,口徑6.2cm,足徑6cm,方形直腹,四面各以凸起橫豎線紋裝飾,通體施青釉,釉色瑩潤光亮,開細碎片紋。與前三件管窯琮式瓶存在明顯區別,龍泉窯琮式瓶的瓶口處有一段短束頸,而且沒有大英的凹凸清晰,又比東京博物館的橫線紋飾密集,是龍泉窯燒造較普遍的瓶式。2006年北京瀚海的春拍中,以275萬元成交過一件南宋龍泉窯琮式瓶(圖6)。釉色厚膩、線條清晰,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龍泉琮式瓶在形態上相似。


以后的琮式瓶在造型上不斷變化,出現新式琮式瓶。如圖7所示,明代龍泉窯青瓷連座琮式瓶,于1980年7月龍泉市道太鄉龔村明正德十三年(1518)墓葬出土。該瓶高14.5cm,上部仿玉琮式,底部作方形須彌座。琮式瓶沒有座,連座琮式瓶是元明時期龍泉窯特有的產品,迄今所見器高者也只有20余厘米。直到清中后期琮式瓶發生較大革新,即“八卦瓶”出現。
琮式瓶的創燒既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繼承,又是從細節處表達宋代尚古崇儒的文化氛圍。瓷器在具備了玉的特征之后,也進一步吸收了玉器的精神內涵,潛在地延續玉的品質。宋瓷在原本玉德的基礎上更突出了質樸的品性和幽遠的意境。
中國文物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來源:中國文物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版權均屬中國文物網所有,轉載時必須注明“來源:中國文物網”,并附上原文鏈接。
二、凡來源非中國文物網的新聞(作品)只代表本網傳播該信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見后30日內聯系郵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聞速遞
- 2019年11月中國文物藝術品市場分析報告
- “東方之華—花絲鑲嵌精品珠寶展”正式啟幕
- 2019年10月中國文物藝術品市場分析報告
- 讓文物“活”起來,各大博物館有所作為
- “國潮”趨勢中,年輕人是“弄潮兒”
- 大家鑒寶—老窯瓷博物館公益鑒寶活動圓滿舉行
- 老窯瓷博物館公益鑒寶活動報名開始了!
專題視點MORE
原創推薦MORE
- 大家鑒寶—老窯瓷博物館公益鑒寶活動圓滿舉行
- 曜變之旅
- 面人兒來到北京八中素質班
- 規范市場 標準先行
- 第五屆93號院博物館迎新廟會隆重開幕
- 菖蒲河園,一襲釉色染枝頭
- 創想與塑造,之文課程走進太原市第六十四中學校
- 龍泉琮式瓶
- 給人好運的錦鯉,竟藏著這么大的秘密?
- 音可通神,鼓舞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