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發現:一座石頭建筑的博物館
2018-10-16 10:54:39 來源:人民日報 已瀏覽次
貴州省安順市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高蕩村數百年來與石相依、與石為伴,被稱為石頭建筑的博物館。

圖為高蕩村一角
石門、石橋、石屋……斑駁石頭上留存著過往歲月點滴。貴州省安順市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高蕩村數百年來與石相依、與石為伴,被稱為石頭建筑的博物館。沿著石板路拐入巷道,手指觸摸那些飽含歲月積淀的石塊,用心感知這一石一木背后的故事。門前屋后納涼的老人,稚嫩孩童嬉笑打鬧的身影,一幅恬靜閑適的田園畫卷徐徐展開。
坐落在崇山峻嶺之中的高蕩村,猶如群峰上托著一口鍋。這里山多石優,村民們就地取材,依山就勢建造房舍,成就了貴州“八大怪”之一的“石頭當瓦蓋”。
走入寨中,房屋以木為架,石頭為墻,石片為瓦,紅板壁,黑柱頭,依山而踞,有序排列。拾階而進,由低到高縱深為三層,底層為牲畜圈舍,二層為居室,三層可作居室兼倉庫。房子冬暖夏涼,隔熱驅濕,不怕火災。
高蕩村的石頭建筑始建于明代,至清代成規模。寨東的小山上有小屯堡,寨前的大山上亦建有屯堡,稱為大屯,都是古代守寨拒敵的攻防設施。因地處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易于屯兵,從明朝開始建有大大小小的屯堡和營盤。順著指示牌,走到一座建于清代咸豐年間的石堡,外墻為石質,碉樓為石木結構,碉樓高6.8米,圍墻平均高度3米,厚度60厘米。碉樓、圍墻處鑿有大小不等的觀察孔,也可作火槍、弓箭射擊孔。如今這些孔成了游客觀光取景之處。
高蕩村不僅有古代軍事遺跡,更有濃郁的少數民族風情。極富民族特色的民居、寨門、石拱橋、古井、學堂等是研究布依族歷史文化難得的實物證據。高蕩村還有獨特的傳統工藝。蠟染、織錦、刺繡等在這里得到傳承發展。傍晚時分,村民伍文芬坐在家門口畫著蠟畫,她展示起自己精美的蠟染作品,栩栩如生的圖畫,原生態的制作工藝,讓人感嘆高蕩村村民的心靈手巧。
鎮寧縣環翠街道辦黨工委書記卓磊說:“這里既有瑰麗壯觀的自然景觀,也有底蘊深厚的人文景觀。當地正在整合資源,打造集農耕文化、民族風情、科普教育于一體的鄉村旅游景區,讓越來越多的人走進高蕩村,深度體驗這里獨特的風土人情。”

中國文物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來源:中國文物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版權均屬中國文物網所有,轉載時必須注明“來源:中國文物網”,并附上原文鏈接。
二、凡來源非中國文物網的新聞(作品)只代表本網傳播該信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見后30日內聯系郵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聞速遞
- 2019年11月中國文物藝術品市場分析報告
- “東方之華—花絲鑲嵌精品珠寶展”正式啟幕
- 2019年10月中國文物藝術品市場分析報告
- 讓文物“活”起來,各大博物館有所作為
- “國潮”趨勢中,年輕人是“弄潮兒”
- 大家鑒寶—老窯瓷博物館公益鑒寶活動圓滿舉行
- 老窯瓷博物館公益鑒寶活動報名開始了!
專題視點MORE
原創推薦MORE
- 大家鑒寶—老窯瓷博物館公益鑒寶活動圓滿舉行
- 曜變之旅
- 面人兒來到北京八中素質班
- 規范市場 標準先行
- 第五屆93號院博物館迎新廟會隆重開幕
- 菖蒲河園,一襲釉色染枝頭
- 創想與塑造,之文課程走進太原市第六十四中學校
- 龍泉琮式瓶
- 給人好運的錦鯉,竟藏著這么大的秘密?
- 音可通神,鼓舞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