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以年代早晚衡量錢幣價值
中國錢幣源遠流長,品種紛繁,具有很高的投資收藏價值。一般初玩錢幣收藏的人,大多以為錢幣越古老越好,越古老價值越高,其實真正的錢幣收藏并不是這么回事。
一般來說,年代久遠的古錢幣的確較為珍貴。然而,并不是所有年代越古老的古錢幣就越值錢,年代較近的錢幣里也不乏價格十分昂貴的。距今二千三百年前的戰國時代燕國貨幣“明刀”,年代可謂久遠,然而市場價僅150~200元一枚,且品相尚可。二千年前的漢“五銖”、1000多年前的唐“開元通寶”及北宋“宣和通寶”,其價格之低,簡直令人難以置信——錢幣市場里一二元即可買上一枚。但同樣年代的古錢,有些售價之高卻同樣令人匪夷所思。戰國時的“三孔布幣”,售價高達上萬元一枚,且有價無貨;西漢末年王莽所鑄的“壯泉四十”,也絕不會低于3.5萬元一枚出手。一百多年前問世的各種清代錢幣,絕大部分售價都不高,幾元錢一枚的比比
皆是,但有個別品種也高達上萬元,如“祺祥重寶(1861年鑄)”、太平天國起義時所鑄的“天國通寶”等就價值不菲。有些當代錢幣雖說面世僅幾十年,但同樣價格高企,一張第三套人民幣“背綠水印”一角券(如圖)市場價高達4.5萬元,比二千多年前問世的目前僅售二三元一枚的秦“半兩”、漢“五銖”價格要高上萬倍以上。
為什么各種古今錢幣價值會有如此天壤之別呢?主要原因還在于錢幣存世量的多寡。歷史上有些朝代比較強盛,數十年甚至幾百年發行單一品種的錢幣,故這類古錢幣的數量就十分巨大,有些短命王朝剛試鑄了一些樣幣即被改朝換代,這類錢幣的數量自然就很少。“物以稀為貴”這條原則尤其適用于錢幣收藏。戰國時“明刀”雖僅流行于燕國一地,但由于鑄量可觀,至今仍時有出土,且動輒即成百上千枚;“五銖錢”從漢朝中期開鑄一直延續至隋朝末年,在長達六百多年的歷史長河里,年復一年的重復鑄造,留傳下來數量之多可想而知。北宋王朝歷經150多年,文化發達,商業繁榮,鑄錢之多,空前絕后,一幅《清明上河圖》反映了當時的繁榮景象。宋神宗時,每年鑄錢多達500萬貫以上,時至今日北宋通寶錢仍遍布于大江難北,連域外也時聞出土,北宋錢數量之多由此可見一斑,所以雖說過了一千年,絕大多數北宋錢依然不值錢。第三套人民幣“背綠水印”問世不久即停止發行,其存量非常稀少,被譽為第三套人民幣“幣王”,成為十分罕見的人民幣珍幣。
由此可見,錢幣價值之高低,主要取決于它的存世量,與年代是否古老久遠沒有必然的關系,各種錢幣售價之所以十分懸殊,根本道理也在于此,所以在錢幣收藏中,千萬勿以年代早晚來衡量錢幣價值的高低。
中國文物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來源:中國文物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版權均屬中國文物網所有,轉載時必須注明“來源:中國文物網”,并附上原文鏈接。
二、凡來源非中國文物網的新聞(作品)只代表本網傳播該信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見后30日內聯系郵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聞速遞
- 2019年11月中國文物藝術品市場分析報告
- “東方之華—花絲鑲嵌精品珠寶展”正式啟幕
- 2019年10月中國文物藝術品市場分析報告
- 讓文物“活”起來,各大博物館有所作為
- “國潮”趨勢中,年輕人是“弄潮兒”
- 大家鑒寶—老窯瓷博物館公益鑒寶活動圓滿舉行
- 老窯瓷博物館公益鑒寶活動報名開始了!
專題視點MORE
原創推薦MORE
- 大家鑒寶—老窯瓷博物館公益鑒寶活動圓滿舉行
- 曜變之旅
- 面人兒來到北京八中素質班
- 規范市場 標準先行
- 第五屆93號院博物館迎新廟會隆重開幕
- 菖蒲河園,一襲釉色染枝頭
- 創想與塑造,之文課程走進太原市第六十四中學校
- 龍泉琮式瓶
- 給人好運的錦鯉,竟藏著這么大的秘密?
- 音可通神,鼓舞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