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窯火,國粹傳承——歷代陶瓷珍品系列展在京開幕
龍泉頌古瓷珍品展嘉賓合影
由中國文物網攜手北京老窯瓷博物館共同舉辦的“《龍泉頌》千年窯火國粹傳承——歷代陶瓷珍品系列展”,經過緊鑼密鼓的籌備,已于2018年4月22日在具有老北京文化特色的琉璃廠老窯瓷博物館順利拉開帷幕。
嘉賓到場
探討古瓷展品
龍泉窯青釉獅鈕鼎式爐
此次展覽,揭開了我國制瓷匠人的神秘面紗,讓傳統工藝再次走進大眾視野。我國的制瓷工藝源遠流長,北宋尤盛。一時間各大窯場涌現民間,經過輪番激烈角逐,唯定窯、鈞窯、磁州窯、耀州窯、龍泉窯和景德鎮窯脫穎而出,享譽盛名,為后人合稱——宋代六大窯系。
探討古瓷展品
其中,龍泉窯為我國制瓷時間最長的窯系之一。因它盛產的瓷器工藝考究,釉色蒼翠,自成一派,故而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后逐漸成為收藏家們爭相追逐的“寵兒”。
展覽以“弘揚千年窯火文脈,繼承傳統工匠精神”為宗旨,特邀中國收藏家協會副秘書長、陶瓷收藏委員會主任荊治中、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文物保護管理研究所所長于少良、中國文化信息協會文物藝術品研究會秘書長尉成林、原文化部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委員龐能、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徐殷、北京久酒商貿有限公司總經理孫雪松等多位名家齊聚一堂,用“以瓷會友,以展交流”的方式,為國內外的收藏家及文化愛好者們獨辟蹊徑,開拓出一條嶄新的文化交流通道。
講座反響熱烈
期間,主辦單位還特別策劃邀請我國著名古陶瓷資深鑒定專家、中國收藏家協會副秘書長、陶瓷收藏委員會主任荊治中先生,舉辦名為《中國龍泉瓷器的收藏價值與歷史解析》的專題講座,為愛好者們答疑解惑。此舉亦吸引了多家媒體到訪,包括:中國文物網、《今日中國》雜志社、文化和旅游部《文化月刊》雜志社、國家文物局《文物天地》雜志社、《在藝》App、《藝術市場》雜志社、中國記協及《北京晚報》報社等。
講座期間
感謝王建春將軍、趙斌先生、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魯曉波、中國文物學會收藏鑒定委員會秘書長傅公鉞、中國收藏家協會培訓部主任張百川先生發來賀電。
嘉賓為收藏愛好者解惑
觀龍泉古瓷
陶瓷以“泥”為神,以“玉”為品,承載了我國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這項古老技藝的傳承,更讓北宋在華夏悠久的歷史畫卷中,描繪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陶瓷的發展,得益于北宋這個令藝術蓬勃的年代。然而,這些稀世珍寶在歷經漫長的歲月洗禮后,已如宵狐之腋,愈發的鳳毛麟角。能似完璧般流傳至今,讓世人有幸一睹瑰寶真顏,仰仗于收藏家及愛好者們對我國歷史文化的保護和尊重。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愿我國的傳統文化能借此“藝術之手”廣結良緣,發揚光大。
中國文物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來源:中國文物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版權均屬中國文物網所有,轉載時必須注明“來源:中國文物網”,并附上原文鏈接。
二、凡來源非中國文物網的新聞(作品)只代表本網傳播該信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見后30日內聯系郵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聞速遞
- 2020年12月中國文物藝術品市場分析報告
- 2020年11月中國文物藝術品市場分析報告
- 國禮景泰藍《好運來》竹節壺見證中巴友誼
- 2020年10月中國文物藝術品市場分析報告
- 2020年9月中國文物藝術品市場分析報告
- 中國文物網培訓中心
- 論道琴學第三期 — 國際教育機構親子專場
專題視點MORE
原創推薦MORE
- 中國文物網培訓中心
- 美好時光
- 大家鑒寶—老窯瓷博物館公益鑒寶活動圓滿舉行
- 曜變之旅
- 菖蒲河園,一襲釉色染枝頭
- 龍泉琮式瓶
- 盛世風襲北京城,金秋月覽長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寶展之:石膏盤上的希臘神話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寶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