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以上二維碼,關注中國文物網,獲取最新文博收藏藝術資訊。
記住密碼
北京市首次明確各級政府要依法履行文物保護的主體責任。昨日,北京市推進落實加強文物工作實施意見暨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總結會召開,副市長王寧出席會議。 會議首…[全文]
采取異地安置等方式推進騰退修繕、社會力量修繕區級文保可限期享有使用權……昨天,北京市文物局負責人解讀北京文物保護新政,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中軸線申遺等工作明確思路。 …[全文]
曾作為達賴、班禪駐錫地的北京藏傳佛教寺院西黃寺,26日以博物館樣貌迎來首批社會公眾。 自1652年建成以來,這座集漢、藏、印三種建筑藝術于一體的寺廟一度作為皇家寺…[全文]
今年國際博物館日,北京地方標準《博物館服務規范》(以下簡稱《規范》)正式實施。這是北京市文博領域地方標準體系中的首部服務標準,博物館所涉展覽、咨詢、票務、講解、社教等領域的…[全文]
今天上午,由北京市文物局主辦,首都博物館和通州區文化委員會承辦,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和通州區博物館協辦的《畿輔通會——通州歷史文化展》在首都博物館開展。169組件與通州相關的文…[全文]
在“5·18國際博物館日”到來之際,為了營造全民參與博物館事業的氛圍,圍繞“超級連接的博物館:新方法、新公眾”的主題,北京市多家博物館將陸續開展93項主題活動,包括46個展…[全文]
國家博物館內,觀眾通過講解員的介紹深入了解展品。 記者8日從北京市文物局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為迎接“5?18國際博物館日”,北京地區博物館著眼于“讓文物…[全文]
作為中國漫長古代王朝史的尾聲,清代的角色十分特殊。雖然這并不是第一個由北方民族進入華夏核心區建立的統一王朝,但清代卻在歷史上第一次對東亞大陸不同的文化板塊(漢、滿、蒙、藏、…[全文]
北京城內二環的東南角,有一處被車流“包裹”的靜謐之地——北京古觀象臺。在這片飛檐翹角的古代建筑中,鳥語花香,幾乎感受不到建國門熙熙攘攘的車流。就在這一方天地中,游人不多,三…[全文]
為加強文物保護重點工作的開展,傳承保護好這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確保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中“一核一城三帶兩區”的重點任務落實;加強老城整體保護工作;確保北京申遺工作的順利開展;…[全文]
《歲月夏宮——俄羅斯彼得霍夫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特展》今天在中華世紀壇開幕,這也是該博物館收藏的珍貴文物首次在北京亮相。精美餐具、衣物、鐘表、鏡子、扇子等皇家生活用品逐一呈現…[全文]
《北京市人民政府關于修改〈北京市利用文物保護單位拍攝電影、電視管理暫行辦法〉等26項規章部分條款的決定》日前公布并施行。記者了解到,根據修改后的《北京市利用文物保護單位拍攝…[全文]
北京市傳統村落保護將有章可循,例如傳統村落嚴禁各類不符合保護發展規劃的建設行為。記者從近日發布的《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指導意見》了解到,北京公布了…[全文]
記者從北京市文物局獲悉,為進一步提高文物工作的影響力和覆蓋面,北京市文物局推出了“聞·悟北京”系列活動,該活動已于3月6日正式啟動,將持續全年。 “聞·悟北京”倡…[全文]
老城如何保護?文物騰退后的空間如何再利用?昨天下午,北京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首場發布會聚焦“老城提升”問題。 記者從發布會上了解到,東城、西城今年都將…[全文]
2017年,北京備案登記的博物館達到179座,累計舉辦了400余個展覽。平均每天,北京人都能看到一段新的“北京故事”。 《北京市文物局2017年度績效管理工作自查…[全文]
為配合北京中軸線申遺,北京正在加大文物保護力度,今年將探索推動對會賢堂、賢良祠、先農壇(慶成宮)等社會單位占用文物的騰退利用和保護。這是記者1月10日在北京市西城區第十六屆…[全文]
為提升城市核心區的環境品質,北京將從人口數量、文化遺產、道路建設、生活配套、生態環境等方面,對大柵欄、西什庫等一批文化街區進行整理,使其恢復歷史風貌,實現街巷環境煥然一新。…[全文]
蒼松翠竹與紅墻灰瓦的層層殿宇相映生輝,重巒疊嶂與淙淙清流天然成趣,游人如織拾級而上領略千年古寺勃勃生機……這便是被譽為“北京的敦煌”的房山云居寺。 云居寺建于隋末唐初,歷經千余年,屢有修葺,聲名遠播。作為佛教經籍薈萃之地,寺內現存…[全文]
市文物局、市規劃委、市規劃設計院和市文物研究所昨日公布了本市第五批地下文物埋藏區。順義區牛欄山地下文物埋藏區、延慶區大莊科遼代冶鐵遺址、通州區通州城遺址群等12處成為本市第五批地下文物埋藏區。 這12處地下文物埋藏區包括:金中都城…[全文]
6月11日是我國第11個“文化遺產日”。北京市“文化遺產日”的公眾考古活動在當天正式啟動,圓明園西洋樓遠瀛觀遺址被選為今年的公眾考古地點。據悉,在這一活動中,考古志愿者和觀…[全文]
根據市文物局剛剛發布的北京市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截至今年4月1日,北京市申報的普查可移動文物6383254件(套),其中珍貴文物439388件(套)。可移動文物數占全國的18.93%,珍貴文物數占全國的22.76%,北京擁有全國最…[全文]
北京市文物局9日通報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結果,截至今年4月1日,北京市申報的普查可移動文物638萬件/套,占全國18.93%,其中珍貴文物43.9萬件/套,占全國22.76%。北京的可移動文物普查總數與珍貴文物數量均居全國前列。 …[全文]
景山公園綺望樓位于北京中軸線上,從10月22日開始,該景區將長期對公眾開放,與此同時,《景山歷史文化展》在綺望樓內正式展出,這也是景山公園建園以來,首次舉辦系統介紹景山歷史文化的展覽。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今年,市屬公園將開放10處古建院落…[全文]
昨日,有107歲歷史的北京動物園暢觀樓首次對公眾免費開放,這是清末建成的最后一個皇家行宮。大清圣旨、農事試驗場“四爪龍旗”場旗、樂善園獸紋石醢等420余件珍貴藏品首次亮相。暢觀樓位于北京動物園的西北角,1908年5月由法國建筑師設計建設,是…[全文]
明代沈度的《瑞應麒麟圖》。明代人不認識長頸鹿,以為牽著的是麒麟。 拴大象的鐵鏈重達200多斤,需要兩個大漢來抬;不識長頸鹿,明朝官員指鹿為麒麟;1945年日本戰敗時,北京動物園只有13只動物;1957年的動物園門票很時髦,竟然是游戲幣的樣…[全文]
廣西貴港考古大發現:舊城區挖出漢代護城壕
工筆山水的意境美
天津博物館館藏中國古代書畫
廣東省博物館館藏清代瓷器